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济南信息港 2023-08-17 515浏览

乡村振兴入俞邦 小吃产业再探索

8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福建学子沙县小吃推广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在俞邦村当地导游邓素华的带领下,寻找沙县小吃的历史与现在,探索新时代下小吃产业发展模式。

小吃技艺传古今,俞邦情怀绽芳华

2007年,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沙县小吃已经在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深深耕耘,沙县小吃这一地域品牌早已走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门店约10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带动30万人致富。在俞邦村中心的追根寻味小吃街,有扁肉、拌面、蒸饺、炖罐、金包银、烙粑等诸多代表性的沙县小吃,邓素华向实践团介绍道:“在这里开店的都是俞邦村的本地村民,用米、薯、芋等主要食材做成的小吃味道好又便宜,每天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

在小吃街里,实践团在俞邦村民的指导下体验做芋条、包扁肉。芋丘需要将小面团搓成长条状,面团则是芋头与面粉充分混合过后再经过一段时间醒发做成的,做好后一起下水蒸煮即可;扁肉则是用特制木勺挑起肉馅粘在扁肉皮上,肉馅是木勺一起再一转,扁肉便已包个大半,再用手掌将木勺上的扁肉拿下,拿下的过程中用手指捏好扁肉皮即可,做好后只需放入热水加入调味料即可。在俞邦村民的悉心指导与热情帮助下,邓素华将满满一盆扁肉与芋丘端出来,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吃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吃。简单的食材、快捷的做法、美味的成品、热情淳朴的俞邦村民,都让实践团成员心中沙县小吃的形象更加清晰、更加生动、更加有温度。

一身胆气闯天下,艰苦创业奔小康

俞邦村被称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第一”并非是俞邦村的沙县小吃是天下第一,而是俞邦村的沙县小吃是第一个走出沙县的。导游向实践团学子们详细介绍了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初,俞邦村人多地少,村民生活平困,一位村民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先到福州开办小吃店,最初的沙县小吃没有固定店面,以流动摊位支撑起了“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的实惠招牌。外出开小吃获取成功后当时的村领导大力推动村民外出开办沙县小吃,率先实现了村民小康。“现在俞邦村约有1400号村民,其有将近700号人外出开沙县小吃。”踏过龙凤桥,走进村门口,邓素华向我们介绍时说:“现在村里大多是留守儿童与老人,外出务工是俞邦村的常态。”

老书记俞广清,就是那个第一个“试水”的人,他先带着小舅子在省城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开了家沙县小吃店,看着客人一个个往店里走,就回村号召大家一起干,到了2000年时,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外地做起了沙县小吃,俞广清回忆说:“那时候卖小吃一年能起一层楼”。1996年,俞广清从省外聘请了设计院专家给村里做整体规划,在随后10年里,原先村里各处的人家拆了老房,沿着龙峰溪建起一排排整齐的联排小楼。随着村民逐渐外出做小吃,眼看村里的耕地荒了,俞广清又主动包下村民的土地,成立了农村合作社,计划“村庄土地由村庄人做保姆”,做到“小吃原料从小吃村种出来”。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现在的俞邦村处处是混凝土建筑,墙上悬挂的空调外机,走在俞邦村规整的柏油路上,路上偶尔走过的小狗,几个小孩在房屋门口嬉戏,老人坐在门旁聊天,远处是望不见边际的荷叶丛与平整的水田,现代化的建筑与传统乡村生活相结合,让实践团学子们看见俞邦村的美丽富足的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当地生活的朴素美好。

寻根追味促文旅,聚心合力兴乡村

2016年12月8日,俞广清拿到县领导班子认可的“沙县小吃第一村”的牌子,第二年,一块刻着“沙县小吃第一村”7个大字的石头就在村口旁。游客来看“沙县小吃第一村”,自然要有沙县小吃的故事要讲,有俞邦村的故事要看。实践团学子在走到村子中部时,看见有一颗大樟树屹立在水泥房旁。邓素华介绍道:“在俞邦村后山头有一大片樟树林,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很多外地商人来俞邦村想买樟树做樟脑精油,当时老村委会拍板子说坚决不允许卖,并且被发现的人要给全村人做三天的扁肉或者是七天的白面饼,最后才保留下来了这一颗颗百年樟树,成为我们俞邦村的一大特色。”邓素华还向实践团介绍了俞邦村历史上出现的三位进士及沙县小吃研究院,讲述了俞邦村一个个历史故事。

在邓素华的带领下,实践团学子们走进了俞邦村尾的“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馆里的将军米粿、金包银、夏茂烤鸭等传统食品在用彩色凝胶做成的模型里增添了特别的文化底色,馆内还展示了当地婚礼、农耕以及传统节日的情况,这座文化馆的红色硬木与房屋结构,让实践团学子们有种走进一家当地老房子的感觉,切身体会夏茂镇的民宿文化。

在俞邦村,有花海,有漂流,有绕村一周的小火车,有小吃,有文化,有最抚人心的烟火气。

在追根寻味小吃街上,实践团学子们走进了一家老店,店主俞和传曾在外开店二十多年,如今自己回村开着一家夫妻店,这家沙县小吃只做混沌,拌面与夏茂碱面,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俞和传店铺的香火旁是一本红彤彤的证书。“这本证书是当时二十一个省份的沙县小吃在北京比赛,我得了特等奖!”俞和传夫妻二人聊起这件事情时都非常地自豪,面对实践团说普通话的腔调都不自觉地上扬几分。实践团负责人巫宇杰货比三家,表示:“发现这家的沙县小吃是小吃街上最好吃的一家!”另一位实践团成员俞磊说:“俞邦村的文化让我印象深刻,有关俞家人的故事让我心潮澎湃。”

“沙县俞邦村真的是一个值得再来的地方!我们下次来还来您家!”实践团学子们在告别邓素华与俞和传时激动地说。在一天轻松愉快的调查中,调查团发现,沙县小吃不再仅仅是一个小吃品牌,一天天不断的游客与实践团,说明在俞邦村这个“沙县小吃源头”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组合拳”依然逐渐打了出去,从产业链角度不断赋予“沙县小吃”生命力。

济南信息港

济南信息港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济南信息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济南信息港 jnxx.newsfc.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